Search

學生跟診心得 - 张蔚雯(1)

學生:张蔚雯

学习中医近...

  • Share this:

學生跟診心得 - 张蔚雯(1)

學生:张蔚雯

学习中医近三年,我坚信最大的收获是我对中医的认识:中医能看好病,但能看好病的中医极少。如果有幸遇见真正看好病的医生,实乃人生大幸。

初到旧金山,身边朋友苦于疾患,我求助纽约的杨贞老师,杨贞老师脱口而出,找李宗恩老师啊,他是我们的掌门大弟子,不仅理法针药非常厉害,讲课也极精彩呢。我心生仰慕已久。我曾坐在杨贞老师身边听她给西医讲课,娓娓道来,如清泉流淌….不经意间就入心了。我知道李宗恩老师,杨贞老师,他们都曾是倪师最好的学生,是能看好病的中医。有机会聆听两位老师的教诲,夫复何求?!

2019年金秋十月,籍着加州明媚的阳光,我来阳气诊所跟诊李宗恩老师。

进入阳气诊所,迎面便是宽敞的开间,一整排窗户,窗外树影斑驳,窗前桌边盆景绿枝盎然,右侧整墙的书架,散着书香气,可以取一杯淡香温热的花茶,在淡米色长条沙发上笃定地坐下,也可以静静地在厚重榉木色的长桌旁坐下来,你会注意到左侧墙上‘‘伤寒杂病论六经提纲’’的书法作品。这是高龄书家金一如老先生写给大医士李宗恩惠存的书法作品,显然经方为阳气诊所的精髓所在,开门见山直现史坦福博士李宗恩老师诊病的核心方式。经方用药精,疗效好。人们常有误解,认为中医疗效慢,西医见效快。其实西医有时对人体浅层的治疗的确有效,但对人体深层的病变也许就无能为力了。而经方却能直达解决人体深层的问题。比如指关节肿大变形,晨僵,关节疼痛不能正常弯曲,甚至伴随全身痛等,通常西医让病人吃药缓解疼痛,虽然眼前痛是缓解了,但肠道会被大大破坏致死。大多数的中医也会认为这种病,很难治,尤其认为关节变形后不能悏复。这一点恰恰是区分一个个中医是否能真正看好病的关键点之一。因为真正的经方师通常能治愈西医或大多数中医认为不可治愈的病症。而李宗恩老师阳气诊所正是这样的能看好病的诊所,这里是病患们的福音所在!通常只要早预防早治疗,不用担心自己一旦生病,无法医治,因为找到阳气诊所,有李宗恩老师这样的经方师能真正帮助你恢复健康。

诊所的左面是一条长长的走道,一眼望去尽头又是一派窗明几静,窗外依然阳光明媚,枝叶繁茂。走道墙面上有三十块有关李宗恩老师介绍的不同版面,显然老师不仅视界开阔,术有专长,而且在他所涉及从事的领域是常居顶峰者。我想,一个病患因为知道有如此资历的中医将帮助自己恢复健康,走过这样的走道,自会释然,摇曳生风起来。这些介绍让患者对自己的治疗有更坚定的信心。

走道两边,便是不同的诊室和药房,这里一切都井然有序。患者通过预约来这里,由诊所助理老师们温和细致地安排到不同诊室,等候老师的看诊。

诊所的李宗恩老师低调亲和,饱有精诚大医的风范。老师看诊效率极高,语气温软,语速快于常人,时常会很幽默,引起满堂笑声。除了问诊,老师双手脉诊,舌诊,眼诊,患部检查观测等,用多种中医诊断方式来确诊病人所患病症及其严重程度。老师和患者作充分交流中,老师会很细致地告知病人病症的原因,恢复所需的治疗方法,可能需要的治疗时间,让患者心里有底。病症治疗通常视病症所需或针药并用,或分别釆用。老师用药自然是经方施治。经方看上去简单的几味药,它的配伍和剂量的恰到好处,常有出奇制胜的效果,这是经方的神妙迷人之处。老师的针也同样讲究针简力专,糖多不甜。老师针法擅用透针,透針一针透多穴,刺激强度大,疗效好。但透针部位的角度姿势很关键,否则是透不进的。老师给患者作阳陵透阴陵,悬钟透三阴交解决病人中经络,肩膀痛问题,用养老透间使解决臂病问题,用商丘透丘墟解决脚伤的问题。老师整个诊病的过程,举重若轻,严谨又轻松,高效不冗长迟疑,显然老师对病案疗效胸有成竹。在诊病过程中老师还会时常分享医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比如老年痴呆与帕金森可能的相同成因。凡病症知道成因,治疗预防就容易对证,有的放矢了。我有幸跟诊老师给我的朋友诊治,她手指关节变形,寒湿入骨,浑身从头到脚,无一处不痛,经过老师四次诊治,目前痛感早已消失,变形关节也开始松动好转。这就是能看好病的中医。我为老师高超的经方治疗深感自豪。能有幸跟诊老师,我唯有珍惜、不断努力。谢谢老师!

同时我也要感谢诊所助理老师们耐心教我熟悉药房等操作程序,让我学习到新的知识经验。我喜欢阳气诊所处处流淌的温润美好的气息,这里是真正让患者舒缓身心,恢复健康的好地方!

学生 张蔚雯

2019年11月17日于旧金山

老師評論:

張同學在南京的大學裡擔任教職,雖然不是中醫本科,卻非常有心,一邊上班,一邊到南京中醫藥大學裡研修中醫課程,並參加正式備案的「中國中醫藥名老中醫師承辦項目」,在兩家南京的中醫診所裡臨床跟診兩年。她還特意到河南通許人民醫院參加楊貞醫師的教學課程,和一群資深的西醫們一起向楊貞醫師學習中醫。張同學跟診非常認真,筆記整理詳細,回去深入查資料,對病人的靈敏度很高,不等病人開口,就會想到病人行動不方便,上針灸床需要幫忙,留針時可能會怕冷等等,這些細節可以看出張同學做事嚴謹、視病人如親,等她自己臨床看診經驗累積多了以後,一定會是為很好的中醫師。

http://andylee.pro/wp/?p=6655)
#當張仲景遇上史丹佛


Tags:

About author
關於部落格 我本來是個科技人,也是一個科技管理與投資人,受過現代化邏輯分析訓練,從量子物理的嚴密數學推衍,無線通訊軟硬體的系統設計,到複雜的公司購併與投資財務模型,無一不是嚴格的「科學分析」與「實事求是」。換句話說,我本來跟中醫一點關係都沒有, 也跟很多不了解中醫的人一樣,覺得中醫很不科學,甚至覺得中醫已經該被淘汰了。 我為什麼會走到中醫的領域呢?十年前左右,正當我頂著史丹佛電機博士及柏克萊MBA的光環在矽谷汲汲營營時,我父親得到了肝癌。一開始醫生說仍不嚴重,只有1.2公分,栓塞手術即可去掉腫瘤。第一次栓塞後,果然腫瘤迅速縮小,可是不到三個月,新的肝腫瘤冒出來,竟然有5~6公分。又再次栓塞,第二顆腫瘤也縮小,然而,又不到三個月,再度有新的肝腫瘤冒出來,這一次成為11公分,連醫生都不相信腫瘤可以長得這麼快,只能說那叫做「多發性肝癌」。 我一方面不能理解這樣的病情發展及醫療方式,另一方面想幫助父親,我開始作研究,查詢各種資料,請教各類醫學專家。很快的,我了解到現代西醫學對慢性病的處理是很有限的,就連美國疾病管理中心 (Centers of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s, CDC),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NIH), 世界衛生組織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以及很多其它世界頂尖醫學研究組織都表示,現代西醫學沒有辦法有效治療癌症,心血管疾病,關節炎,失眠,憂鬱症,體重過重等等慢性疾病,標準醫療程序有很多的爭議及副作用。這讓我很驚訝,深入了解後才明瞭,現代西醫學在分子生物學層面上,或許很科學,但是在臨床治療,並非我以前認為那般邏輯化,而且臨床治療往往非常局部化,缺乏整體理論與模型,而是以嘗試錯誤 (trial and error)及鬆散的統計數據為主。以一個科技人的背景而言,這樣的一門學問,似乎達不到「科學」的條件。同時,我發現,和我有相同想法與疑問的人其實很多,甚至有好幾位史丹佛大學的西醫專家教授,當面指出西醫臨床上的缺失,並大聲質疑西醫學上的很多問題。 就在我對現代西醫學感到無助時,有朋友及西醫專家要我去多了解中醫,這些人都有見證過或親身經歷過中醫治療的效果 。我一開始時,無法接受這樣的建議,就連現代西醫學都達不到嚴謹的科學標準,古老的中醫又如何能提供一條大道呢?然而,人的緣分是很難解釋的,在這個時間點上,我碰上了中醫經方派大師倪海廈中醫師。倪先生病人案例讓我很驚訝,我保持科技人懷疑的精神,去了解去查驗。我慢慢的對中醫有了很不一樣的認識,開始愛上中醫,而倪先生也成為我中醫的啟蒙老師,帶領我進入了中醫的世界,我從一個不懂中醫的人,轉變成一個中醫的支持者與實踐者,經過很多很多的臨床驗證,我實在不得不讚歎古老中醫的偉大。 中醫其實是一門很嚴謹的科學,非常俱有邏輯性,臨床效果往往超過一般人的想像。然而,很多人對中醫有很多的誤解,更有很多人利用中醫的名號做不肖的生意,讓中醫背負了很多的罪名。所以,我想寫個部落格,來說明我所認識的中醫,這當然無法闡述整個中醫學問,更無法代表整個中醫界對中醫的看法。然而,希望藉由我嚴謹的科學與科技背景,以及我在臨床上做到很多人認為中醫無法做到的病例,來喚醒一般人對中醫的誤解與懷疑。 以現代科學方法來闡述中醫,至少有兩條路。第一條路是用現代的醫學、生命科學、分子生物學等等來說明中醫古書中的理論及治療方法。很多人試著使用這個方法來解釋中醫,我也曾花費不少心思與力氣在這條路上。然而,我認為這樣的方法雖然有其一定的價值,它可能不是最好的方法,這種使用一門學問去解釋另一門渾然不同學問的方法,就好像硬要用化學的化學反應去解釋物理學的萬有引力,看起來都是在解釋自然現象,兩者的出發點和基本定律(axioms)完全不同,即使在最終的理論上或許可以聯結,但在實際生活應用上不是很有效率的 。 另一條以現代科學方法來闡述中醫的路,是利用基本科學的精神,以及邏輯推理的方法,把中醫當作完全獨立的學問,先不要想證明中醫的基本定律,而是想辦法從那些基本定律推衍,看看是否能在人體現象與治病上得到相符合的結果,如果在多次應用上得到很好的相符性,那麼這些中醫基本定律就有很高的科學價值。也就是說,我們先不要急著用現代醫學來解釋中醫古書中的理論,我們把中醫古書中的基本定律條列整理出來,利用邏輯推理,應用在臨床治療上,看看人體的反應及治療效果是不是和我們推理預測的相符合,如果符合性很高,那這些經典中的基本定律就值得我們尊敬與接受,即使我們不能解釋這些基本定律,那只代表「現代醫學」這項「工具」還不夠先進,畢竟「現代物理學」不能解釋的自然現象也仍然太多太多。 至於部落格為何取名為「當張仲景遇上史丹佛」,這得提到一本書「當孔子遇上哈佛 」。前輩元大創投董事長李克明先生是哈佛大學嚴格訓練出來的法學博士及企業管理碩士(MBA),是位專精跨國商務及企業購併的國際律師,更是國際金融企業的頂級專業經理人,經歷過無數次的商場鬥智。 十年前,李董事長因緣際會重新拾起論語孟子等等中國經典,他驚然發現,他幾十年來累積無數的商場心得與智慧,竟然早在幾千年前就被古人討論過,而這些經典書籍裡的智慧更遠遠超過他的想像,於是李董事長以他哈佛企管與法律所貫輸的邏輯思維 ,全心投入中國經典研究,也因此寫了「當孔子遇上哈佛」。當我向李董事長請益時,了解到我個人從西方教育轉向中國古老智慧的歷程與李董事長頗為相似,一個講治人心,一個講治人體,而我寫這部落格時,也受到李董事長的大力鼓勵。因此,我也就沿著李董事長的書名,把孔子換成中醫醫聖張仲景,把哈佛換成我的母校史丹佛,成了「當張仲景遇上史丹佛」。
當「中醫醫聖張仲景的經典學說」遇上「現代大學史丹佛的科學思維」 (www.D
View all posts